导语:“一带一路”作为国家级顶层战略,随着时间临近,关注度在持续上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农业的需求旺盛而迫切,预计种植业产业链合作的市场空间约在5500亿元以上。那么“一带一路”上有哪些投资机会,农企又该采取何种产业策略,找准双方共赢的切入点?
“一带一路”国家有哪些农业投资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发布的《“一带一路”国家产业竞争力分析》报告,系统地对“一带一路”64国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以下是地区或国家产业竞争力节选:
1.东南亚可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东南亚是全球经济活跃地区。这一区域聚集了“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又有泰国等“亚洲四小虎”,近些年来缅甸、越南等也不断走向开放。由于其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加之开放较早、程度较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因而是中国对外贸易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目标地区。
东南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中低端位置。其在全球全球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产业集中于农产品、矿产品等低端领域。目前,中国与东南亚的经贸关系虽然持续升温,但经贸联系主要还是以产品进出口为主。
有鉴于此,中国需加强与东南亚各国的深层次合作开放,进行产业转移,加强在该地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可以转移到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产能过剩的重化工业也可向越南、柬埔寨等转移。
2、菲律宾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菲律宾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工业发展起步也较早,但其工业体系和结构不健全,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竞争力弱,产品结构较为单一。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制约了菲律宾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提升的步伐。
鉴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中菲两国的合作空间和前景十分广阔。中菲经贸应本着互利共赢、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原则,加强在能源、矿产、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开创中菲政治经济合作新局面。
3.南亚需重点投资农业现代化、能源等领域
南亚地理位置优越特殊,是“一带”与“一路”的交汇点和重要枢纽。目前,南亚地区已成长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国与南亚地区存在较好的历史合作基础。
中国需从两方面着手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一是完善中国与南亚地区在政府和民间上的经贸合作机制,着重处理好中印关系,建立并完善政府高层定期协商机制,完善与南亚的陆路贸易通道;二是优化贸易方式和贸易结构,实现双边贸易均衡发展,南亚各国需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出口,而中国需在农业现代化、能源、电信、公路铁路等加强投资。
4.中国与西亚中东经济互补性强
总体来看,该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较为薄弱,但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出口值中的比重都居绝对优势,石油石化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与西亚及中东地区双边贸易总体呈现规模扩大、在各自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提高发展态势。
除叙利亚、黎巴嫩等八国外,中国为中亚与西亚及中东地区其他11个国家的主要出口目的国。除阿塞拜疆外,中国是其他18个国家位列前三的进口来源国。
5.中亚国家渴望发展高技术产业
中亚国家农业和畜牧业基础相对较好,能源与原材料工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中亚五国棉花、油气、铀矿资源丰富,煤炭、稀有金属等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目前,中亚国家在药品、汽车、电信设备、工业机器设备和加热冷却设备等机电产品,钢铁产品及贱金属制成品等方面需要进口。其制造业和加工工业落后,渴望发展本国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制造业。
6.中东欧国家投资风险小增长潜力大
中东欧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一来区位优势明显,它是中国连接欧亚大陆的门户,是中国进入欧洲的桥头堡;二来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有巨大需求。
此外,中东欧国家法律制度比较健全,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多数属于新兴国家,未来增长潜力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而这个阶段的国家与中国有广阔的合作空间。而且,中东欧国家“向东看”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7.中国与波兰的经贸关系将驶入快车道
波兰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波兰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两国合作发展态势良好,前景广阔。目前有20多条中国通往欧洲的“中欧班列”抵达波兰或路过波兰。包括华为、TCL等在内一些中国企业也已开始在波兰投资兴业。
目前中波经贸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中波贸易联系强度不够且高端产业贸易联系偏弱;二是中波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不发达;三是与主要发达国家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局面还没有很好打开